中国格斗行业的钱在哪儿

abs (7) 2025-04-09 15:11:18

作者:侯创业 格斗迷负责人 深耕行业14年

近年来,中国格斗行业从小众运动逐步迈向大众视野,张伟丽在UFC的卫冕传奇、李景亮的硬汉风采,以及武林风、昆仑决等本土赛事的持续发展,让这一领域散发出浓厚的商业气息。然而,与欧美成熟的格斗市场相比,中国仍处于商业化的初级阶段,资金流向与盈利模式尚未完全清晰。作为一名深耕格斗行业的从业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剖析格斗行业构成要素,梳理各环节的商业逻辑与深层困境,探寻“ 钱在哪里 ”?

在行业风起云涌的当下,理清资金脉络不仅关乎从业者的生存,更指向这一赛道的未来天花板。

中国格斗行业的钱在哪儿 (http://www.xuexiaoyu.cn/) abs 第1张

一、中国格斗行业的构成要素

中国格斗行业是一个交织着竞技激情、商业运作与文化传播的复杂生态,涵盖多个相互依存的环节。以下是其核心构成要素:

1 赛事IP

赛事是格斗行业的门面与引擎。从本土的武林风、昆仑决、勇士的荣耀、峨眉传奇、JCK,到UFC在中国市场的落地生根,赛事不仅是拳手展示实力的擂台,更是吸引观众、资本与媒体的磁场,赛事承载着行业曝光与变现的重任。

2 拳馆与其他培训机构

拳馆是行业的根基与土壤,为爱好者提供从零基础到职业化的技能阶梯。它们既是普及格斗文化的第一站,也是孕育未来拳手的摇篮。此外,专业培训机构如UFC上海精英训练中心,以国际化标准为职业选手提供高阶训练,成为行业高端人才的孵化器。

3 拳手

拳手是行业的灵魂与血脉 。职业选手如张伟丽、李景亮以汗水与荣耀书写传奇,业余爱好者则以热情与参与拓宽市场边界。他们的 表现直接影响赛事与培训的吸引力。

中国格斗行业的钱在哪儿 (http://www.xuexiaoyu.cn/) abs 第2张

4 格斗装备与周边产品

这包括拳套、护具、训练服等硬件必需品,以及赛事纪念T恤、签名海报、联名潮品等衍生商品。装备承载着实用性,周边则寄托着粉丝的情感与认同,共同依托赛事与拳手的品牌效应,撬动消费市场。

5 服务中介

◦ 经纪人:穿梭于拳手与赛事之间,谈判出场费、牵线代言,是拳手商业化的推手。

◦ 教练:从技术指导到心理疏导,教练是拳手成长的关键,也是培训体系的支柱。

◦ 裁判:以专业裁决维护比赛公平,其职业化程度直接影响赛事的公信力与口碑。

◦ 媒体:通过新闻报道、赛事直播、纪录片制作,将格斗故事传播至千万粉丝。

◦ 赛事制作:涵盖场地搭建、灯光音效、转播技术等幕后环节,为观众呈现视听盛宴。

6 拳迷与格斗爱好者

拳迷是行业的血液与营养,他们既是消费者,也是传播者,是行业发展的最终驱动力。 他们的付费意愿与参与热情,决定着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中国格斗行业的钱在哪儿 (http://www.xuexiaoyu.cn/) abs 第3张

二、各要素的商业模式与困局

1. 赛事

商业模式:

• 赞助商支持:品牌露出是赛事经济的支柱,过去几年,赞助是中国格斗赛事的命脉。(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探讨,延伸阅读: 中国格斗赛事商业化困局 )点击观看

• 政府补贴 一些赛事通过与文旅部门合作,获得地方政府补贴。

• 门票销售:线下观赛是赛事直观收入来源,也是赛事扩大影响力的方法之一。

• 转播版权:与 、快手、腾讯、咪咕等平台合作,尝试PPV(按次付费)。

商业困局:

• 观众付费意愿不强:中国体育消费尚处初级阶段,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再加上中国观众普遍习惯免费观看,导致付费意愿不强,无论是买门票还是付费直播观看,都不成熟。

• 本土IP竞争力弱:国内赛事与UFC年收入14亿美元相比,品牌号召力与全球化运营能力差距明显。

• 外部不确定性:疫情期间赛事数量锐减50%,审批流程冗长且受政策波动影响,举办成本与风险双高。

2. 拳馆与其他培训机构

商业模式:

• 会员制收费:次卡、季卡、年卡或者私教课构成主要收入。

• 增值服务:提供更多产品销售、提供职业资格认证,拓宽盈利渠道。

• 合作模式:与赛事或品牌联手,推出主题训练营,吸引高端客户。

商业困局:

• 认知壁垒:许多家长仍将格斗视为“暴力运动”,对青少年培训持观望态度,市场渗透率仅10%左右。

• 运营成本高企:一二线城市拳馆月租金过高,人力成本占收入超过50%,利润率普遍低于20%。

• 同质化严重:小型拳馆如雨后春笋,但教学内容雷同、品牌辨识度低,陷入价格战泥潭。

3. 拳手

商业模式:

• 比赛收入:出场费、奖金与PPV分成并存,张伟丽UFC300单场收入超280万美元。

• 商业代言:头部拳手如张伟丽签约奥迪、海澜之家、安德玛等,年收入超千万。

• 个人IP开发:通过社交媒体、综艺曝光,构建粉丝经济。

商业困局:

• 贫富分化:90%的职业拳手年收入不足10万元,头部选手独占90%的商业资源。

• 成长周期漫长:从业余到职业需5-10年,期间训练费用、伤病成本高企,淘汰率超70%。

• 本土回报低:本土赛事出场费与奖金低,与UFC动辄百万美元的差距,限制了拳手的职业吸引力。

4. 格斗装备与周边产品

商业模式:

• 品牌销售:国外品牌Venum、Everlast、Fairtex与国内品牌CSK、飞特氏等通过电商与线下门店布局,年销售额稳步增长。

• 赛事联动:UFC周边商品年收入超2亿美元,本土赛事如也在尝试周边产品授权或者联名款。

• 定制化服务:为拳馆、选手提供专属装备,挖掘细分需求。

商业困局:

• 市场规模有限:中国格斗装备年市场处于起步阶段,远低于健身行业的百亿体量。

• 盗版泛滥:低价仿品充斥市场,正版品牌利润率被极限压缩。

• 消费习惯未成熟:普通爱好者多选择低端产品,高端装备依赖职业人群。

中国格斗行业的钱在哪儿 (http://www.xuexiaoyu.cn/) abs 第4张

5. 服务中介

商业模式:

• 经纪人:抽取拳手收入10%-30%作为佣金。

• 教练:以底薪加提成为主,部分与拳馆按比例分成。

• 媒体与制作:流量变现或项目制收费。

商业困局:

• 职业化缺失:经纪人、裁判多为兼职,缺乏系统培训与行业规范。

• 资源依赖性强:收入高度绑定拳手与赛事的成功,底层从业者生存艰难。

• 市场分散:服务中介各自为战,未能形成协同效应,效率低下。

6. 拳迷与格斗爱好者

商业模式:

• 直接消费:购票、买装备、购买拳馆培训,直接贡献收入。

• 间接价值:通过社交媒体转发、评论,放大行业影响力。

• 会员订阅:未来可期待部分平台推出拳迷专属内容,探索订阅制变现。

商业困局:

• 付费意愿低: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仅10%的拳迷愿意为赛事付费,远低于欧美50%的水平。

• 参与度浅层:观赏者占80%,转化为深度用户(去拳馆训练或购买装备)的比例不足10%。

• 忠诚度待培育:拳迷多因头部拳手而关注,赛事与品牌的长期粘性不足。

三、核心观点:钱在哪里?

(一)短期:钱为何集中在拳馆培训端

拳馆作为行业的“蓄水池”,短期内是中国格斗资金流向的主阵地,其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与市场需求的爆发。

1 赛事热潮的溢出效应

2015-2019年,中国格斗赛事迎来井喷期,昆仑决、武林风等本土品牌年均举办超500场赛事,覆盖从北上广到三四线城市。这种密集曝光让格斗从“小众爱好”跃升为“全民话题”。赛事的热潮直接刺激了培训需求,许多观众从“看擂台”走向“上擂台”,拳馆成为承接这一热情的首要载体。最近5年,拳馆飞速增长。

2 张伟丽的标杆效应与媒体助推

张伟丽2019年夺得UFC冠军,成为中国格斗的符号性人物。她的成功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持续报道,累计曝光量超10亿次。这种高规格宣传不仅破除了格斗的“暴力”刻板印象,还点燃了普通人对运动的向往。张伟丽的财富故事(单场280万美元)更吸引了无数年轻人投身拳馆,梦想复制她的成功。

3 青少年市场的崛起与需求转型

拳馆的迅猛发展离不开青少年群体的涌入。过去,跆拳道馆是家长为孩子选择的“标配”,年市场规模超100亿元。但随着格斗运动的普及,家长逐渐转向拳馆,目的从“强身健体”升级为“学习防身术”。以北京为例,一家知名拳馆2023年青少年学员占比从10%升至35%,年收入增长50%。这背后既有张伟丽的榜样效应,也有家长对孩子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格斗被视为培养坚韧性格与自卫能力的“新宠”。

中国格斗行业的钱在哪儿 (http://www.xuexiaoyu.cn/) abs 第5张

4 现金流与低风险的天然优势

相较于赛事的周期性与高风险,拳馆的会员制与私教模式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以一家中型拳馆为例,年会员200人,平均年费10000元,私教收入占比60%以上,年收入可达200万元,初期开店成本多数在100万以内。相比之下,举办一场中型赛事需投入百万以上,回报却受观众人数、赞助商意愿等变量影响。拳馆的低门槛与高频次特性,使其成为短期资金的“避风港”。

(二)中期:钱为何在拳手身上

从中期的5-10年视角看,拳手将成为行业财富的核心驱动,原因在于UFC的全球商业逻辑与中国市场的独特演变。

1 UFC的商业天花板持续抬升

UFC作为全球MMA霸主,2024年收入超14亿美元。其商业模式——高额版权、PPV分成(顶级拳手可获50%)、全球化赞助(与Monster、Crypto.com合作)、品牌溢价——为冠军拳手创造了巨大回报。康纳·麦格雷戈年收入超1亿美元,张伟丽单场280万美元已是中国标杆。未来5-10年,随着UFC在中国市场的深耕(如上海训练中心持续运营),其商业价值还将攀升,冠军拳手的吸金能力随之放大。

2 张伟丽的放大效应与“下一个张伟丽”的潜力

张伟丽的成功不仅是个人胜利,更是中国格斗的引爆点。2020年夺冠后,她的代言收入从百万级跃升至数千万元,签约奥迪、安德玛、海澜之家、百事可乐、乌苏啤酒等品牌,社交媒体粉丝超800万。这种“头部效应”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投身职业拳手行列。中期内,“下一个张伟丽”若在更大市场基数与更成熟的本土支持下崛起,其商业价值可能突破每年数亿元。

中国格斗行业的钱在哪儿 (http://www.xuexiaoyu.cn/) abs 第6张

3 中国赛事的局限与拳手的破局

当前中国本土赛事虽有影响力,但受限于观众基础与资本投入,短期内难以媲美UFC,UFC单场比赛收入即可达一亿美元以上。这种差距意味着,中期内中国赛事难以成为资金核心,但拳手可通过UFC平台实现财富跃迁。就像CBA无法成为NBA,但姚明通过NBA赚得盆满钵满,下一个冠军拳手也将如此。

4 拳手驱动的生态价值

拳手的成功不仅限于个人收入,还能反哺行业生态。张伟丽的崛起带动了拳馆招生、赛事关注度与装备销售。中期看,拳手作为“个人IP”,将成为连接赛事、拳馆培训与周边产品的核心枢纽,其商业价值将持续放大。

(三)长期:钱为何在赛事之中

从10-20年的长期视角看,赛事将成为中国格斗行业的财富高地,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与消费升级的推动,以及市场体量与科技发展的独特优势。

1 中国经济与体育消费的爆发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体育消费将成为重要支柱。2024年,中国体育产业规模已超过4万亿元,年增长率超10%。年轻一代(00后、10后)的付费意愿显著增强,这种趋势将推动格斗赛事的门票、PPV观看与赞助收入大幅提升,预计2035年市场规模可达1500亿元。

2 拳手与拳迷的规模效应

中期内,中国拳手数量将从2万人增至5万人以上(包括自由搏击、MMA、散打、拳击、泰拳等),拳迷基数也将扩展至1亿人以上。这种规模效应将为本土赛事提供坚实基础。以UFC为例,其成功依赖美国数千万拳迷与数千职业选手,而中国市场体量是美国的数倍,未来本土赛事的观众与选手资源将远超欧美。

中国格斗行业的钱在哪儿 (http://www.xuexiaoyu.cn/) abs 第7张

3 科技驱动的赛事新模式

未来科技发展(如VR、AR、元宇宙)将重塑赛事组织方式。想象一场虚拟擂台赛,观众通过VR眼镜身临其境,全球同步直播,单场收入可达数亿元。中国在5G、AI领域的领先优势,将为本土赛事提供技术加持,降低举办成本,提升观赛体验,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4 全球影响力的本土赛事崛起

长期看,中国完全有能力诞生一个媲美UFC的赛事品牌。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如体育强国战略)、资本注入与市场成熟,一个植根中国武术文化、辐射全球的赛事IP将应运而生,其年收入可能突破10亿美元,成为行业财富的终极归宿。

结语

中国格斗行业正从“星星之火”迈向“燎原之势”。短期内,拳馆凭借赛事热潮与青少年红利成为资金“蓄水池”;中期,拳手依托UFC平台与IP效应成为财富“发动机”;长期,赛事在市场、经济与科技推动下成为行业“聚宝盆”。从业者需短期深耕拳馆、中期押注拳手、长期布局赛事,循序渐进,方能在热血与机遇并存的赛道上掘得属于自己的金矿。

作者:侯创业 格斗迷联合创始人,格斗行业观察者,深耕行业14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