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称这款中国导弹将“重新定义空战”

abs (1) 2025-07-20 21:54:58

印媒称这款中国导弹将“重新定义空战” (http://www.xuexiaoyu.cn/) abs 第1张

据印度媒体《欧亚时报》的报道,中国近期正在研发射程高达1000公里的高超音速超远程空空导弹,“ 这一举动有可能彻底改变空战规则,迫使敌对国家的空军在战时被迫‘趴窝’(原文如此)。

《欧亚时报》强调,“ 一旦该导弹正式服役,中国战斗机将无需进入对手领空,就可直接打击这些地区的任何空中目标。

印媒称这款中国导弹将“重新定义空战” (http://www.xuexiaoyu.cn/) abs 第2张

这款神秘的空空导弹射程大约是欧洲“流星”远程空空导弹的五倍,是美国海军现役射程最远的AIM-174B和俄罗斯R-37M导弹(两者射程均约为400公里)的2倍以上。

文章还认为,“ 这款正在研发中的中国高超音速空空导弹有望改变空战作战理论和战术规划,为中国空中力量争取了决定性的优势。

这次印度媒体能出乎意料地夸奖中国武器,说明他们是真的“又惊又惧”, 毕竟他们至今还未折腾出射程350公里的“甘迪瓦”超远程空空导弹,而中国“又”已经开始引领新的潮流。

目前全球主流的原创空空导弹射程大概在150到200公里左右,比如美国AIM-120D、欧洲“流星”、中国出口型PL-15E以及印度还未正式服役列装的“阿斯特拉 MK2”等。当然,据传PL-15自用型号射程超过300公里。

此外,俄罗斯R-37M、KS-172,中国PL-17,以及美国AIM-174B等先进超视距空空导弹的射程普遍在400公里左右。2024年7月,一架俄罗斯苏-35战机在乌克兰战场以创纪录的213公里距离击落一架乌克兰米格-29战机, 证明了R-37M导弹的实战价值和超远程空空导弹的实际战术意义。

因此,印度媒体认为,“ 中国即将推出的射程高达1000公里的高超音速空空导弹,将彻底颠覆现有空战局面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充斥着各种“溢美之词”。

印媒援引《南华早报》的消息称,今年3月初,中国在内蒙古地区完成高超音速空空导弹的最终测试,导弹射程达到800至1000公里。 该导弹已在模拟火星探测任务用极端高温风洞中完成耐热测试,可承受高速摩擦下的极端温度(1200度)。

印媒称这款中国导弹将“重新定义空战” (http://www.xuexiaoyu.cn/) abs 第3张

除了前所未有的射程,该导弹的飞行速度同样让印媒惊叹,报道称:“ 在一场模拟空战演习中,西北工业大学的科研人员将这款超远程导弹装备在第六代战斗机上发射,导弹能够爬升至接近大气层边缘,然后以高超音速俯冲攻击空中目标。

“该导弹速度之快,使得美国任何现役飞机都难以逃脱”, 按照上述媒体的说法,其速度达到9马赫 ,“无论是B-21,还是美国广泛使用的预警机、加油机等大型平台,甚至连强大的F-22战斗机都只能达到约2马赫的速度,难以摆脱攻击。”

文章引用知名防务分析师帕特里夏·马林斯的说法:这款导弹不仅因为其射程是西方现役导弹的数倍,考虑到大多数战斗机雷达的探测范围不足400公里。 该导弹的目标获取很可能依赖中国的隐形无人机和高空无人机群,这些平台可以在数十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持续执行侦察任务,实现战区级大范围搜索。

且不论我们在研的这款神秘空空导弹是否真能达到那些媒体所宣称的恐怖数据, 但正如马林斯所说的,我们正在构建一套引领世界的“空战新模式”。

这套模式体系下,战斗机上的雷达甚至已经不再是空战中最关键的一环。

以不久前的印巴空战为例,根据与巴基斯坦空军关系密切的前土耳其飞行员获知的内部信息显示,歼-10CE战斗机压根不是用其先进的AESA雷达锁定的印度战机——这也解释了像是阵风这样的先进战机为何没有发出预警的原因—— 而是通过数据链将信息传输到了预警机,通过预警机的指引发射PL-15E导弹击落印度战机。

印媒称这款中国导弹将“重新定义空战” (http://www.xuexiaoyu.cn/) abs 第4张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A射B导”吗?是也不全是。

因为在战术层面可以将其理解为“A射B导”, 然而其获胜的关键反而是因为从太空到地面,形成全体系的空天侦测、情报与数据连通网络才是更为决定性的因素。

在这个体系下,未来空战“战斗机”的概念正在模糊, “空中火力投射平台”将会成为主流 ,无论追求卓越机动性能的歼-35战斗机、隐身到极致的新型“协同作战”无人机,还是身躯庞大具有超远程作战能力的歼-36等, 都属于“空中火力投射平台”。

而未来一旦射程超过上千公里的新型超远程空空导弹研发成功,那么具有先进预警和指挥能力的歼-20S、歼-36等, 会带领新型“协同作战”无人机进行超远程空战——无论有人还是无人作战飞机,它们都会携带这种超远程空空导弹充当“空中火力投射平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