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28日,新任中国乒协副主席的马龙接受了央视专访。
马龙: 我觉得自己可能对于乒乓球,有一种特殊的记忆,可能记别的东西不行,对于自己过往这些比赛,我觉得自己还是非常印象深刻。
记者:你会自己回看,2016年里约奥运会八分之一决赛,你跟郑荣植那场生死之战吗?
马龙: 那次算是自己第一次参加单打,其实那时候自己的夺冠呼声也是很高的,但其实自己再怎么想也不会想到,16进8这轮会让自己打得这么辛苦。
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男单金牌,成就了马龙的第一个大满贯,但在八分之一决赛面对韩国选手郑荣植时,0:2落后的险境让他记忆深刻。
记者:对于那个时候的你来说,如果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会是什么?
马龙: 一个字,难。如果两个字,我觉得就是煎熬吧。可能有些人是天生抗压大心脏,但我可能不太喜欢紧张,我都喜欢一上来就领先,就这样越打越顺,所以说当时真是0比2落后时候,确实脑子也蒙。
里约奥运会乒乓球赛场上一项新规则被启用——允许运动员在比赛间隙离场更换球衣,而这一规则的首次经典运用,便诞生于马龙的赛局之中。当马龙0:2落后,刘国梁指导叫了暂停,还建议马龙回休息室更换球衣。
马龙: 一开始我是说我不换,我不想换,他说走,换一下吧。
记者:你当时不换是什么样的想法。
马龙: 着急,就想赶紧把这个比分追回来。他说走,换一下吧。然后我就拿了件衣服到外面去换衣服。当时刘指导就说,你就当这次比赛已经输了,你现在换件衣服重新走进来,就相当于重新一次开始。
记者:从第一局开始打,换了件衣服等于换了个人,这时候马龙已经不一样了。
马龙: 换了个马龙来。我觉得就能够抛下一切,你就当真是输了,因为0比2当时前面你也很努力,但背着那么多包袱、特别想赢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取得一个非常好的效果,那只能让自己轻松、专注到比赛当中。把注意力拉回来,才有机会再一分一分拿。而且我觉得庆幸的是对手2比0以后,他也会有一些紧张,或者觉得有机会了,是不是可以在这样比赛当中战胜我的时候,那些犹豫让我三四局其实赢得非常轻松。
当总比分回到2:2时,韩国教练采取了同样的策略,但马龙再胜两局,以4-2逆转晋级八强,这场比赛,成了乒坛经典的心态重塑传奇。
马龙: 从2015年开始,一路赢来都很顺,但那个比赛打完之后,让我知道0比2落后,我还能追回来,我就觉得再面对紧张纠结、或者落后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害怕。我觉得自己再面对这样局势的时候,信心方面是一个质的飞跃。
2017年国际乒联的用球和球台更换,让马龙陷入困境。
马龙: 那两三个月我的状态是非常差的,那时候马琳当我的主管教练,他都不敢跟我说话,天天看我贼严肃,我也不去吃饭。
记者:为什么会这样?
马龙: 可能当自己没有达到自己要求的时候,我可能更喜欢一个人待,或者一个人去把心态,或者这个结想去解开。
记者:是什么结当时横在了心里面。
马龙: 因为我感觉自己算是一个感觉型的球员,对所有东西我都要求比较高、比较细腻,一点变化就能够感觉出来。我可能太在意这种自我的感觉,各方面追求完美,一旦有一个点没有达到想要的,就让我每个方面都不舒服。
2017年4月,亚洲乒乓球锦标赛男团半决赛中,马龙爆冷输给了韩国选手丁祥恩,这场外战的失利,让马龙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马龙: 通常我可能更喜欢在大赛之前,能够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再去,而不是希望四年多没输外战,输一场外战再去打世锦赛,我觉得那样的心态,可能让自己会有所怀疑。
记者:巴黎奥运会男单,你没有办法上场的时候,你心里是不是还会有一些失落。
马龙: 没有,我觉得很正常,我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那种能力,或者说可能我自己也害怕那个场地了,我想象里如果我在单打当中如果输掉,没有拿到冠军情况下,接下来面对团体,我感觉是一个挺难再转变的一个机会。所以有机会的话,我去参加团体是最好的选择。
无缘巴黎奥运会男单赛场,马龙将精力投入到男子团体项目的备战中,因为他知道,乒乓球男团项目承载的不仅是一枚金牌的重量,更是国家荣誉。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决赛中,马龙和王楚钦搭档双打,当他们战胜了瑞典组合后,他做出了自己的庆祝动作。
记者:你是带着多少岁的心态,上的巴黎奥运赛场?
马龙: 我也不知道,作为运动员我希望能在30岁左右,能够始终跟着他们两个年轻的,能够显得积极一点,别显得拖后腿。
记者:巴黎奥运会之后,我看到你接受采访说过一句话,说无论你是主角还是配角,你都觉得你在成长,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马龙: 不管你什么角色,你都首先做好自己。我觉得我始终是愿意先把自己做好以后,再去告诉别人,或者是再去指导别人。我觉得无形当中,也会影响很多去看你的人,不管你站在什么位置,你都首先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到最好,这个是一直希望能够做到的。